行业新闻
格鲁吉亚葡萄酒:满怀希望,未雨绸缪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26 关注度:78
文/伊拉克里·克希拉玛扎什维利(Irakli Kochlamazashvili)、伊亚·卡齐亚(Ia Katsia)、查斯·约翰逊(Chase Johnson)
2015年10月7日
随着俄罗斯市场再度开放,格鲁吉亚葡萄酒产业在2013和2014年曾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出口量骤增,葡萄价格也水涨船高。虽然关于市场多样化的讨论不绝于耳,但短短两年间,俄罗斯市场在出口总量中所占份额便从零增长到接近68%。

表1:格鲁吉亚葡萄酒出口值变化趋势图(以美金计)
天然葡萄酒出口(单位:百万美金)
红葡萄品种——用于酿造备受俄罗斯市场青睐的半甜型葡萄酒——产量骤增至超乎想象,例如,出口商争相用斯大林最爱的卡万奇卡拉葡萄酒铺满俄罗斯的超市货架,用于酿造这款葡萄酒的亚力山卓乌利葡萄价格甚至达到每公斤8拉里。
毋庸赘言,葡萄酒和葡萄价格的攀升刺激了更多投资流向葡萄园和葡萄加工能力,但这无疑是把更多的“鸡蛋”放在俄罗斯的“篮子”中。短短三年,葡萄产量便从2012年的144,000吨增长到2015年的约290,000 吨。
2015年俄罗斯市场大幅缩水,对格鲁吉亚农民和酿酒商造成的冲击与之前两年唾手可得的收益恰好成比例。葡萄价格仅仅略高于2012年以前的水平,格鲁吉亚主要的红葡萄品种萨别拉维目前售价每千克约为0.82拉里,尚不到2014年价格峰值(平均1.94拉里)的一半。卡赫基农民再次涌上街头抗议酿酒厂的收购价格,游说政府提高补贴。由于格鲁吉亚即将进入大选年,农民的要求很可能得到满足。
不祥之兆已经显现!
自2013年夏天第一批格鲁吉亚葡萄酒进入俄罗斯境内以来,人们便意识到对独联体及俄罗斯市场的过度依赖将导致格鲁吉亚酿酒业承受巨大的商业风险。最初,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于格鲁吉亚(及其葡萄酒)可能再度受到俄罗斯的冷淡,以至俄罗斯恢复对格鲁吉亚出口商品课税或采取其他非关税限制措施。然而即使忽略政治问题,很明显的一点是:整个产业对俄罗斯的依赖使得格鲁吉亚处于这一市场突然萎缩的(不确定)风险之下。
然而,虽然这些忧虑不无道理,但俄罗斯市场的重新开放引发了类似“第22条军规”的矛盾,原因在于价值链中的大部分私有部门失去了向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以外推广葡萄酒(以及宣传格鲁吉亚)的动力。随着欧亚大陆市场源源不断购入格鲁吉亚出口的全部葡萄酒,格鲁吉亚人忙于庆祝成功并投资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和加工能力。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格鲁吉亚私营酿酒厂别无选择,因为靠单打独斗,其中任何一家的力量都不足以开展大规模的海外推介,向新的市场介绍格鲁吉亚酿酒的辉煌历史。
虽然,对私营企业再度占领俄罗斯市场的苛责并不公平,但或许最大错误的始作俑者是未能抓住机会未雨绸缪的格鲁吉亚政府(而艰难时世的来临早于人们的预想)。

.jpg)
*截至2015年10月1日此(此时葡萄采收已基本结束),数据来源:格鲁吉亚农业部,国家葡萄酒局
由此可见,政府在产业远未陷入钱荒时花费数千亿拉里实施补贴,而不是鼓励私有部门参与,协调目标明晰的营销活动(之前的高额利润足以负担这部分成本),从而在新兴市场宣传格鲁吉亚葡萄酒。随着葡萄价格攀升,政府小幅度调整了补贴,从平均每千克0.36拉里降至0.28拉里。然而,2013年和2014年,纳税人浪费在补贴酿酒厂和农民(自2013年开始,补贴的覆盖范围从小农户扩大到包括种植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大农户在内)的税金均草果了3,000万拉里。
真是令人扼腕的浪费!
敢问路在何方:中国与葡萄肠?
虽然在格鲁吉亚总出口(或GDP)中所占份额有限,但葡萄酒对绝大部分格鲁吉亚农民的生计而言十分重要。与此同时,考虑到从葡萄籽到摆在超市货架上的瓶装葡萄酒之全过程所需时间,这一产业对市场变化十分敏感,因而需要某种形式的保障。
格鲁吉亚近年来的历届政府都乐于实施价格支持措施并向小农户提供补贴,以避免社会和政治危机,这不难理解。然而这项政策无异于将酿酒业面临的风险转嫁到所有经济部门。
到目前为止,格鲁吉亚政府尚未出台应对极端需求波动的保障措施,自戈尔巴乔夫在1985-1988年间推行禁酒令以来,这种需求波动对酿酒业造成的冲击一直挥之不去。要提供这种保障,惟一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实现格鲁吉亚葡萄酒出口多样化,推广新产品和传统产品,例如有机葡萄酒、符合犹太教规的清洁葡萄酒、恰恰、白兰地、甚至包括葡萄肠;另一方面,借鉴日本的“一村一产”策略,投资于本土品牌产品和农业观光旅游也有助于降低风险。
最后,中国是否将提供答案?数家中国小企业目前正试图将格鲁吉亚葡萄酒引入中国,其努力已初见成效。然而这些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信息。普通中国消费者对格鲁吉亚几乎一无所知,更无从知晓这里是世界葡萄酒历史的发源地。我们从一些访谈中了解到,将一到两个集装箱的格鲁吉亚葡萄酒分销完毕可能要花上一年时间(以亲朋好友为渠道),因为中国的大型批发商几乎不愿意冒风险销售相对鲜为人知的商品。
最近,格鲁吉亚政府在北京成立代表处,旨在宣传格鲁吉亚国家品牌。这种国际营销的投资当然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有智慧的)行动。格鲁吉亚在58个国家设立使馆(这些国家均为潜在的葡萄酒销售市场),而来自卡赫基的酿酒师米赫(Mikho)却无法拥有一家使馆,因此若政府能将浪费在补贴上的部分资金投入通过外交渠道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介格鲁吉亚葡萄酒,则将取得积极成效。(这也将避免政府因卡赫基农民抗议而自损形象。)(阅读更多:《大使助力格鲁吉亚葡萄酒业?》《葡萄酒新闻》刊载)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欧盟通过“农业及农村发展欧洲睦邻计划”(ENPARD)、奥地利发展合作项目、奥地利CARE和国际CARE驻高加索地区办事处的协助。作者对本文内容全权负责,文章不代表欧盟、奥地利发展合作项目、奥地利CARE和国际CARE驻高加索办事处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