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格鲁吉亚的“美酒生意经”:让心回家

作者:文/尼尔·贝克 发布时间:2015-07-30 关注度:140

 
格鲁吉亚的“美酒生意经”:让心回家

 
文/尼尔·贝克

2015年6月29日 
格鲁吉亚以独特的故事吸引葡萄酒爱好者踏上回归精神家园之旅,在这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绵延数千年,葡萄在国家引以为傲的文化身份中居于中心地位。尼尔·贝克如此写道。
“心之归处即为家”,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或许是英文中最矫情的句子之一,但讽刺的是,通常所谓陈词滥调亦不乏道理。因此,当我们谈论酿酒之乡,让葡萄酒爱好者寻到自己魂牵梦萦的地方——正如虔诚的教徒向往圣地(但激情和狂热程度不及葡萄酒爱好者)一样——有一个国家与葡萄酒的历史渊源可谓绝无仅有。

八千年历史长河,难于参透,而格鲁吉亚用葡萄汁发酵酿酒的传统从未中断,“葡萄酒的故乡”可谓实至名归。酿酒深深烙印在格鲁吉亚的民族文化中,甚至使波尔多的轻酌慢饮也黯然失色。
葡萄酒也与格鲁吉亚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矗立的楼宇刻满了葡萄果实和枝叶的图案,酿酒在传承至今的民间故事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一个故事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战士们从战场中抢回葡萄树,待战事结束便重新播种。
每座村庄,甚至几乎每个家庭都用自家种植的葡萄榨汁,注入富有象征意义的奎乌丽陶罐中酿酒——或是酿造称为“恰恰”的本土果渣白兰地(在我们的姊妹刊《烈酒商业》2月号中有专门介绍),传承了一代又一代。
将那些并非用于家庭聚餐或地方庆祝活动上饮用的葡萄酒——商业用途的葡萄酒中的绝大部分——出口至曾经推行殖民统治的邻国俄罗斯,这一传统同样持续了几代人,从沙俄时期到共产主义时期,直至后共产主义时期。
然而,如今的重心正在转移。格鲁吉亚将目光投向西方和葡萄酒消费增长的东方国家,努力融入富于活力的全球葡萄酒市场。“我们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场,目前的战略是在西方和亚洲创建格鲁吉亚葡萄酒品牌。”格鲁吉亚国家葡萄酒局营销总监伊拉克里·考罗巴基亚说:“这一战略于去年开始实施,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他指的是去年格鲁吉亚与欧盟签署贸易条约,使格鲁吉亚得以自由进入这一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条约的签署堪称盛事,欢庆的人群纷纷涌上首都第比利斯街头。
从去年9月1日条约生效开始,对格鲁吉亚葡萄酒的关税将取消,据格鲁吉亚国家葡萄酒局估算,2013年格鲁吉亚葡萄酒厂共支付了37万欧元关税。从此,葡萄酒厂可以用这笔资金投入再生产,扩大产量,加强营销,讲述格鲁吉亚葡萄酒更加动人的故事。
在格鲁吉亚葡萄酒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当属奎乌丽,即埋入地下,从葡萄初产的泥土中获得生机的巨大陶罐。这些装饰华丽的陶罐使葡萄以格鲁吉亚特有的方式发酵,保持恒定温度的泥土为葡萄酒熟成和贮藏创造了最佳环境,而卵形的罐体则有利于内部的发酵过程,葡萄皮,葡萄茎和果核一同自然沉降到罐底,在分离之前使酒体更加饱满丰盈。

陶罐每年需清洁一次,这对于葡萄酒的品质也十分关键——清洁陶罐的任务只有受雇于酿酒厂,经验丰富的奎乌丽清洁技师才能胜任。清洁过程包括用草本清洁剂和水洗涤陶罐,并使用硫磺蒸汽的传统工艺为陶罐消毒。奎乌丽的内部常常覆上一层蜂蜡,为格鲁吉亚葡萄酒更增几分自然古朴的气息。
 
这一工艺与众不同的象征性使奎乌丽酿酒于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在酿酒传统斩获殊荣上能与之媲美。

“格鲁吉亚的酿酒历史生生不息。”考罗巴基亚说:“我们的本土葡萄品种,自然的发酵过程和深爱的奎乌丽使我们不同寻常。”
然而,如果仅仅讲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却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以支撑新兴消费者由于追求浪漫主义而不断攀升的消费需求,则一切都将失去意义。国家葡萄酒局很明确这一点。
鉴于对酿酒业一定程度的规范化需求,正在采取措施鼓励酿酒厂在政府相关部门备案,使政府得以监测葡萄酒产量和葡萄种植面积,而这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对于格鲁吉亚葡萄酒而言,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共同努力。格鲁吉亚以独特的魅力赢得英国,美国,亚洲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富于冒险精神的行业采购商及消费者的青睐,而他们将是格鲁吉亚不拘一格,灵感涌现的葡萄酒文化的传播者。无论如何,对于葡萄酒爱好者而言,格鲁吉亚葡萄酒如同朝圣者心心念念的家乡,而格鲁吉亚已准备好迎接他们。